在基层治理实践中,一种值得警惕的现象正在悄然滋生:耗资不菲的设施常年闲置,精心打造的项目只为应付检查恒信期货,看似光鲜的“民生工程”实则与群众需求脱节。这便是基层存在的“盆景工程”——如同精心修剪的盆栽,仅供观赏而无实际效用。山西省稷山县那些紧锁的公厕,正是这类“盆景”的典型缩影,若不及时遏制,不仅会造成公共资源的巨大浪费,更会严重损害群众对政府的信任。
基层作为政策落地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每一项工程都应深深扎根于群众需求的土壤。修路是为了方便出行,建厕是为了改善卫生,兴修水利是为了保障灌溉,这些朴素的初衷本应是公共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。然而现实中,一些地方却将民生工程异化为“政绩秀场”:建设时追求“高大上”,宣传时讲究“图文靓”,验收时注重“数据美”,唯独忽略了“好不好用”、“群众认不认可”这一核心标准。这些“盆景”往往在镜头前光鲜亮丽,在检查时完美达标,可一旦脱离聚光灯,便迅速沦为无人问津的摆设,形成“建设—展示—闲置”的无效闭环。
“盆景工程”的滋生蔓延,其危害具有系统性。从群众角度看,这些华而不实的设施直接损害了公共服务的普惠性,使群众在期待与现实的落差中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。从资源配置看,对“盆景工程”的过度投入必然挤占真正急需的民生项目资金,造成“该办的事没钱办,办的事没有用”的治理困境。从长远影响看,这种现象会严重侵蚀政府公信力,当“为民办实事”变成“为检查做样子”,群众对政策的认同感就会逐渐消解。究其根源,“盆景工程”的本质是政绩观扭曲与考核机制偏差共同作用的产物,一些干部将“可视性成果”置于“群众获得感”之上,认为“看得着”比“用得上”更重要,而现行考核体系中对“数量指标”、“短期成效”的过度强调,又为“造盆景”现象提供了制度温床。
破解“盆景工程”困局,必须推动公共服务回归实用本质。首先,要完善考核评价体系,改变“重建设轻管理、重数量轻质量”的传统做法,构建以“群众满意度”为核心的评价指标,通过将群众评价直接纳入干部考核,促使工作重心从“向上展示”转向“向下服务”。其次,要强化全过程监管,将监督贯穿项目立项、建设、运营的全生命周期,通过提高透明度让群众从“旁观者”变为“监督者”,要建立项目终身负责制,避免“一建了之”的短视行为。最后,要重塑干部政绩观,通过常态化教育引导,让“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”的理念深植于心,促使干部在决策时自我追问“群众是否真需要”、“能否真管用”,从源头上遏制“造盆景”的冲动。
基层治理的成效,最终要体现在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上。只有当“盆景思维”让位于“实效导向”,“观赏标准”让位于“实用价值”,基层工作才能真正赢得群众认可,让每一分公共投入都转化为惠民实效。这既是对治理能力的考验恒信期货,更是对初心使命的检验。
(作者:蔡瑞浩)
编 辑 | 韩万成
责 编 | 黄盛群 刘 英
美 编 | 席珺珺 何洁玲 李育曦
编 审 | 谢 晓 周运华
投稿邮箱 | yjyz003@163.com
— END — 恒信期货
星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